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
众所周知,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俗称“三高”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,因此,人们日常的身体检查中,对这三个指标的健康与否尤为关注。您可能没有留意到,在抽血检查的“大生化”里面,还有一个叫做同型半胱氨酸的项目,同型半胱氨酸指标的升高,是仅次于高血压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险因素,这个被世界公认的“第四高”,不但会引起冠状动脉硬化,静脉血栓,也会引发脑卒中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,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,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,包括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等)和出血性脑卒中(脑实质出血、脑室出血等),高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,且发病平均年龄正在逐年降低。
脑卒中的发病因素复杂,除了受“三高”、超重或肥胖、不良生活习惯(熬夜、抽烟)等影响,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(简称高血同)也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。
危险“第四高”
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
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氨基酸甲硫氨酸脱甲基后的产物,其水平升高产生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物,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,造成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性收缩以及缺氧,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还会破坏正常凝血机制,增加血栓风险。
动脉粥样硬化
血栓
国际普遍认为,同型半胱氨酸小于6μmol/L是人体的最佳状态,当其超过6.3μmol/L时,即要关注心脑血管健康问题,而当同型半胱氨酸达到或超过15μmol/L时,则为高血同,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,此病患者脑卒中的风险可比普通人增加30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高血同这一威胁生命的“隐形杀手”并不少见,仅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中就有约75%同时存在高血同,属于H型高血压患者,相较其他类型高血压患者更容易突发脑卒中。
防治高血同
让脑卒中离我们远一点
高血同跟“三高”一样会带来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疾病隐患,而这“第四高”除了有遗传、年龄、性别等客观因素,还与叶酸、维生素B6、B12等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密切相关。
叶酸、维生素B6、B12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,人体内约一半的同型半胱氨酸通过叶酸的循环重新合成甲硫氨酸,而另一半的同型半胱氨酸则通过转硫基途径代谢,如果缺乏这些B族维生素,将诱发同型半胱氨酸升高。
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
因此,在饮食上充分摄入绿叶蔬菜、豆类、谷物和柑橘类水果等富含叶酸、维生素B12、B6的食物,保持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代谢,是预防高血同的有效方法。不过,B族维生素在烹饪加热过程中极易流失,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同,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药物来补充。
绘云同型半胱氨酸检测
及时掌握健康“风向标”
药物补充要达到显著效果,最好先了解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及上述营养素的水平,如果发现是B族维生素不足引发的高血同,则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科学补充。
绘云医学检验实验室采用高灵敏度的LC-MS/MS技术,可对包括同型半胱氨酸、叶酸、维生素B6、B12及5-甲基四氢叶酸进行精准检测,已通过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。
精准的检测结果可辅助制订个性化的药物和食物联合治疗方案,有利于更好地治疗高血同,并防范脑卒中这类危险的突发疾病。
其实,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过高,不止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,还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、老年痴呆、糖尿病、肾脏疾病甚至癌症相关联。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压、血糖、血脂一样,是身体健康的重要“风向标”,定期检测,将其水平控制在安全值,才能把握好身体的健康风向。
未雨绸缪,健康就住在我们心里。
初夏,南方。
即使在一个湿漉漉的雨天里,我们也可以听风听雨。

绘云生物创始人贾伟教授手书作品
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你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
为什么茯苓能成为药材界降糖降脂“能手”?
自古以来,对茯苓的记载可以说是“史不绝书”,并总是和“神药”、“长生”等有超能力色彩的词汇关联在一起。 那么,茯苓究竟有哪些妙处,让它被称为“四时神药”?现在一起解锁茯苓在改善肠道环境、调节糖脂代谢方面的作用。 茯苓,又称云苓、松苓,多寄生在松树根上,其药用部位是茯苓菌核,味甘、淡、性平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“主胸隔逆气,利小便,久服安魂补神,不饥延年”,具有利水渗湿、益脾和胃、宁心安神的功效。 作为传统中药,茯苓也是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的原料之一,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多糖、木聚糖、酸性多糖、甘露聚糖、茯苓酸等,其中茯苓多糖是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,也是茯苓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。 多糖是一类能促进或加强机体健康,控制细胞分化,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非特异性广谱免疫调节剂。目前,有许多食药用真菌多糖,如茯苓多糖、灵芝多糖、黑木耳多糖等被广泛研究,并且展示了不同的生物活性。 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、抗炎症、降血糖、降胆固醇,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,它们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肿瘤或癌细胞的生长,并且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。 茯苓多糖有助于降低血糖 国内关于茯苓多糖的研究中,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式诱导构建 NIDDM(Ⅱ型糖尿病) 小鼠模型,并分组灌胃不同剂量的茯苓多糖和罗格列酮,发现灌胃28天,茯苓多糖能有效降低NIDDM小鼠血糖,且高剂量灌胃效果较佳,接近罗格列酮的降糖效果。 此实验还观察到茯苓多糖对小鼠耐糖量有一定的影响:没有灌胃茯苓多糖和罗格列酮的小鼠组,血糖水平在给予葡萄糖后30分钟达到高峰,尽管此后开始持续下降,但是120分钟后仍处于较高水平。 灌胃了不同剂量的茯苓多糖的小鼠,血糖水平在30、60、90和120分钟的时间段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,表明茯苓多糖能控制NIDDM小鼠血糖接近正常水平,改善糖耐量的异常。 另外,小鼠灌胃茯苓多糖28天后,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相比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。相关研究发现,血清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能引发高血糖、高胰岛素血症,而茯苓多糖可调节血清胰高血糖素,从而改善NIDDM小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,降低高胰岛素血症。 茯苓多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NIDDM患者通常伴随着脂代谢异常,主要原因是糖代谢紊乱导致糖异生增加,脂肪和蛋白质大量分解,摄取及转运脂质的能力降低,而脂代谢紊乱又使得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。 在NIDDM小鼠实验中,相比糖尿病模型组,小鼠灌胃茯苓多糖28天后血清TC(血清总胆固醇)、TG(血清甘油三酯)和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水平显著降低,HDL-C(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水平显著升高,表明茯苓多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NIDDM小鼠脂代谢紊乱情况,降低血脂水平,从而又对血糖产生调节作用。 茯苓多糖对肠道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中国天然药物杂志(英文版)的研究显示,茯苓多糖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改善糖脂代谢。 在 ob/ob小鼠(肥胖症小鼠)口服茯苓多糖实验中,小鼠糖脂代谢有显著改善,肝脂肪变性状况减轻。 摄入茯苓多糖后,肥胖小鼠盲肠中产丁酸盐的毛螺菌属、梭菌属丰度增加,肠道中丁酸盐含量增加,改善了肠粘膜完整性,并通过激活PPAR-γ通路增加脂肪酸的β-氧化、降低硝酸盐的产生。 另外,粪菌移植实验证明,肠道菌群介导了茯苓多糖的促健康作用。 茯苓多糖作用于肠道微生物,对酒精性脂肪肝也有一定的改善。在Gut Microbes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肠道真菌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过度增殖,而该真菌可增加肝脏内的前列腺素E2水平,从而加剧酒精性脂肪肝。 小鼠口服茯苓多糖后,肝脏炎症损伤和脂肪积累得到减轻,其背后机制是茯苓多糖通过激活肠上皮细胞PPAR-γ信号通路,缓解炎症,促进低氧状态,从而抑制酒精引起的真菌和变形菌的过度生长,显著提高厚壁菌与变形菌的比例,增加毛螺菌科丰度,缓解肠道菌群失调。 小结 ■ 茯苓多糖可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; ■ 茯苓多糖可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; ■ 茯苓多糖调节肠道菌群,改善肠道微生态结构,对部分代谢性疾病有改善作用。 参考文献 [1] 黄聪亮, 郑佳俐, 李凤林,等. 茯苓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研究[J]. 食品研究与开发, 2016, 37(4):21-25. [2] Sun S S , Wang K , Ke M A , et al. An in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sclerotium of Poria cocos improves hyperglycemia, hyperlipidemia and hepatic steatosis in ob/ob mice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[J]. 中国天然药物(英文版), 2019. [3] Sun S , Wang K , Sun L , et al. Therapeutic manip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by polysaccharides of Wolfiporia cocos reveal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ut fungi-induced PGE 2 to 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[J]. Gut Microbes, 2020, 12(1):1830693.
不必谈“脂”色变 有种脂肪可抗击肥胖和调节血糖
说到身材管理,减脂塑形是大热词。然而许多研究发现,成年人体内含量很少的棕色脂肪可以帮助我们减肥,还对控制血糖有益。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 人体的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,虽然都是脂肪,但两者的外表、结构以及功能都不相同。 多项研究显示,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 ,还是分泌一些激素和细胞因子,参与能量代谢以及影响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发生发展的内分泌器官。 让人发胖的白色脂肪需要警惕 人体内脂肪大多是白色脂肪,能将长期不运动或进食过多而消耗不完的糖类、脂类等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在其细胞的脂滴里,白色脂肪越多,身材越显得臃肿。 除了储存能量,白色脂肪还能维持我们正常体温,并分泌调节食欲控制体重的瘦素,增强食欲、升高血糖的白脂素(与肥胖和糖尿病密切相关)等激素。 白色脂肪(橙色部分)在人体内的分布 图片源于维基百科 白色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周围,又可分为皮下白色脂肪、内脏白色脂肪。 其中,内脏白色脂肪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,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,尤其需要警惕。 棕色脂肪有助减肥和血糖平衡 不同于白色脂肪储存能量,棕色脂肪主要功能是消耗能量产热,在全身的能量代谢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在棕色脂肪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,能促进脂肪分解和消耗葡萄糖等能量,为身体增暖驱寒。 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:激活棕色脂肪可以提高15%的新陈代谢,这意味着一个成年人即使一动不动,一天都可以多燃烧300卡路里热量,简直是“躺赢”式减肥。 激活棕色脂肪不仅有利于减肥,还可促进脂联素、鸢尾素等激素的分泌,从而降低炎症水平,提高胰岛素敏感度,稳定血糖,预防和改善糖尿病,被视为治疗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的可行方法。 如何激活棕色脂肪? 棕色脂肪含量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变化,婴幼儿时期占比更高,年龄越大、体型越胖的人体内棕色脂肪越少。 据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 Aaron Cypess估计,一名67.5公斤重的成年人可能含有9.9-13.5公斤的脂肪,而他体内的棕色脂肪含量可能仅有56-84克。 虽然量少但威力大,不到100克的棕色脂肪如果能被完全激活,一天内可以多燃烧300-500卡路里热量。 那怎么才能激活棕色脂肪,帮助我们燃烧白色脂肪消耗过剩能量呢? 降温 由于棕色脂肪主要功能是产热,在寒冷环境下,棕色脂肪会因人体感觉寒冷需要热量而被激活。 运动 有研究显示,运动可以促进“白色脂肪棕色化”,同时增强棕色脂肪细胞中与产热相关的物质UCP1的活性,从而达到激活棕色脂肪的目的。 调整饮食 过多的胰岛素分泌会阻碍白色脂肪棕色化,因此要避免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少胰岛素分泌。 绘云生物研究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,高脂饲养小鼠喝茶褐素水后,肠道菌群中一些有益细菌的含量大大增加,非12-羟基胆汁酸的水平也随之增加,加强了棕色脂肪表达和白色脂肪减少基因的表达。 另外,苦味苷(橄榄叶的主要成分)、咖啡因等也有提高棕色脂肪细胞活性的作用。而大豆食品、肉类、鱼类、甲壳类所含的精氨酸有减少人体内白色脂肪细胞、增加棕色脂肪细胞的作用。 良好睡眠 在一项大鼠实验中发现,睡眠充足可以激发分泌更多的褪黑素,而具有较高褪黑素的大鼠,拥有更多的棕色脂肪。 天泊宁茯苓普洱茶 绘云生物旗下绘云医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,研发出一款将普洱茶提取物茶褐素、茯苓提取物茯苓多糖以科学配比调制而成的天然饮品——天泊宁茯苓普洱茶粉固体饮料,长期饮用有助于激活棕色脂肪,抗击肥胖,更好管理身材。